时间:2023-07-20
升博体育学位论文,特别是包括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在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由于具有独创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是了解当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的重要资源,对科研项目的选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观点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报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科研、教育和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学位论文一般属于非卖品,在作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绝大多数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表或出版,而是由指定单位收藏,所以属于用户难以获取的灰色信息资源类型。目前,国内可利用的数字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资源大多数存在于商业化数据库中,仍然处于本地有偿使用的封闭状态,限制了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令人可喜的是,随着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免费全文为特征的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涉及到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类型日益增多,其中也包括高校学位论文资源,使其也成为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高校的大多数学位论文资源已率先实行了开放获取,大陆地区高校目前也有少量的学位论文资源加入开放获取。这些都为学位论文资源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以及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相对于台港澳地区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落后,只有少数加入到开放获取行列,专门的学位论文资源网站极少。目前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仅占全部资源的约2%,有约3万篇。绝大多数(约80%的100余万篇)被商业化数据库公司所垄断。如果需要开放获取大陆地区的学位论文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途径有学位站、信息资源网站、专题数据库、文档资源分享网站、搜索引擎网站。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网站,目前只有“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博论文库”提供约900篇;信息资源网站“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目前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4 000余篇,但大部分为年代较久的旧资源;来源于各类专题数据库中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依据各数据库的收录数量多少排序为:“休闲旅游特色数据库”6 800余篇,“茶叶研究数据库”4 500余篇,“民航机务专题数据库”和“浙江农林大学竹类数据库”各500余篇,“麻类文献数据库”约400篇,“汽车职业技能培训数据库”和“中国汉代画像石砖数据库”各约200篇;文档资源分享网站如“爱问?共享资料”“”“豆丁网”等可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约万篇;搜索引擎网站如“谷歌”“搜狗”等可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约万篇。
相对于大陆地区而言,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先进,资源内容的新颖度较高,目前最新可开放获取2011年的学位论文资源;年代跨度也较长,可达半个多世纪,即从1956-2011年。目前已检索到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可开放获取的资源网站53个,总收录学位论文资源72万余篇。其中收录20万篇以上的是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收录5万篇以上的有“台湾联合大学博硕士全文影像检索系统”和“博硕士论文联邦查询系统”网站,收录1万篇以上的有“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电子学位论文服务”等8个网站,收录5千篇以上的有“中原大学博硕士论文数据查询”等11个网站,收录1千篇以上的有“朝阳科技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等15个网站,收录1千篇以下的有“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等11个网站。“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收录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最多,截止目前有22万余篇。其依据为“依据教育部97年(注:公元2008年)7月23日台高通字第0970140061号函:为促进学术传播,博、硕士论文应以公开利用为原则,若作者欲延后公开则需订定合理期限,其期限至多为5年,且应避免永不公开之情况。”台湾资源网站中约2/3的学位论文资源可以开放获取,部分资源为延时开放获取,也有部分资源仅对本地开放,也有少数收费资源。
目前,提供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香港地区网站有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网站。其中“香港大学学术库: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论文在线万篇,“香港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网站收录2 000余篇;“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电子论文服务”网站收录4 000余篇。目前提供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澳门地区网站有“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电子论文服务”网站4 400余篇。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的新颖度都比较高。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当代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与最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落实“十六号”文件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论的有效途径。
同志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在此精神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建设,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切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一、“大学生学习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建立及其社会效应
ms年,在全国兴起学习理论热潮时,哈尔滨理工大学结合理工科学校特色,建立了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学习理论网站”(最初名为“理论学习网站”,简称“邓论在线”)。十六大之后,网站更名为“大学生学习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网站创建至今,已进行了多次改版,栏目功能更加丰富、实用,每天的点击率节节攀升,点击者不仅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每天都有来自法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点击者。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学生目前都在国家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网站的建设得到了校内外各级领导机关的认可和高度重视。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工作简报详细介绍了网站情况并配发编者按,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同志还对网站做出了重要批示:“哈尔滨理工大学通过创办大学生学习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创新了高校理论学习的途径,增强了人脑人心的效果,值得各高校借鉴和发扬,((黑龙江日报))可派人采访宜传他们的这种好做法,把学习活动推向新的高潮。”网站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也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先后有《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网站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被推崇为全国大学生首创的学习理论网站,被誉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
“大学生学习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不仅激发了全校学生学习和运用网络技术的兴趣,也推动了学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依靠学生建网站,扶持学生管网站,引导学生用网站”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先后建立了以下几类网站:一是以揭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7.31”网站为代表的学生自我教育网站,被团中央誉为“网上永久的爱国主义基地”,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二是以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工作网站为代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教育、引导、服务学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大学生读书网站”、“理工宣传”网站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教育网站,在弘扬先进文化、营造向上氛围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四是以教务处、后勤等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网站为代表的校园教育服务网站,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以学生为中心、服务育人观念覆盖整个校园。这些网站的建立发挥了网络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并在全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L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改善了理论学习的形式与途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对于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
网站的建立是用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理论成果唱响了互联网的主旋律,同时是用先进文化占领网上阵地的重要举措,对于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网站能够每天博采众多媒体和杂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宣传报道资料,同时又有历史资料的积淀,改变了原来理论学习内容单一的局限性,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网站的建立如灯塔般二十四小时闪烁,改变了过去理论学习的时限性,延伸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网站的主体是大学生,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形式,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网站的建立集先进理论知识、先进网络技术,图、像、声、文为一体,改变了过去理论学习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强了理论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网站的建立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了人脑人心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正如大学生们所说的:以前我们上网多数是玩游戏或聊天,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过团活、上党校了,原来感到枯燥的理论学习现在越来越有趣味了。叹阴评瑙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网不仅使邓刁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人阁亩,更主要的是进人了头脑。”
2.网站发挥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力度,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互联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成为国内外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关注的焦点。然而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和思想五花八门,精华和糟粕同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网站已达27万个,这其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网站只有10几个,而真正以理论、“三个代表”命名的寥寥无几。《大学生学习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通过网站这个新载体,利用网络的可视性、趣味性,从全方位、多角度主动占领网上文化阵地,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一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大学生们的精神支柱。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力度,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加人到理论学习的行列,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网站实现了“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培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的宣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摇篮
正如哈尔滨理工大学赵奇校长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学习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创建,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最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弘扬先进文化、学习先进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我校运用先进的科技载体进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学习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的建立和运行,实现了科学文化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统一、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的统一、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统一”。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用先进的网络手段,改造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热情,而且增强了人脑人心的效果,激发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责任。学生们在网站建设实践中提高了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增强了业务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使网站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三个代表”忠实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的大摇篮。
4.网络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拓展了专业学习的领域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改善了理论学习的手段,也拓展了专业学习的领域。学生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消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切磋学习经验,还可以在网站实践中边干边学,使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专业教育在第二课堂中得以延伸。如:2001年初,网站没有访问者人数的统计,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以后,网站建设者虽然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却主动去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于2001年5月将统计网站点击人数的计数器添加上来。有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为了建设网站的需要,他们自学了数据库、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编程等课程,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许多同学通过了计算机四级和高级程序员的考试。许多学生从大二、大三起就跟着老师进行课题研究。
网络思想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网络育人功能,扩大网络教育阵地,“网上辅导员”、“网上心理咨询室”等专门的“服务网”相继开通,现实与虚拟结合,网上网下呼应。现实生活中不便主动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在虚拟的网上可以更好地展露真实的思想,通过网上师生的交流,解决学生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负担、压力、情绪、情感等问题,维护学生的隐私,引导心理矛盾的化解。另外,“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助学工程”等阵地的开发,把育人融进服务之中,使网络思想教育提高了时效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服务意识和育人功能。
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旋风,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舆论环境,学会应用互联网这一高科技的工具,积极宣传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建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防止和那些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增强网上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战斗力,是“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的时代要求,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体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执政能力的一场考验。
1.1互联网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种媒体,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迅速、影响日深。而近年来,中国大陆上网人数也在飞速增加,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达到3.38亿[1]。正是由于互联网作为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化就必须借助于这一大众化的媒体。同时在这个日益扩大的上网群体中尤以青年为主体,互联网在青年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上网已经成为青年的一种时尚,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丰富其知识的渠道,由此可见网络对青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日趋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地关注网络,研究网络发展的新趋势,注意网络变化的新动向,探索网络传播的规律,运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如果放弃这个目前具有重要影响的传播阵地,无异于部分放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应是执政党赢得青年和未来的重要工作领域。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在互联网上,“即时新闻”、“第一时间”、“零次文献”这些过去对传统媒介的过高期望统统成了现实。网上媒体的信息更新正在以小时为周期乃至以分钟、秒为周期。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刚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正需要这一有效的工具把它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把握时效,及时地加以传播,使互联网成为其宣传的重要阵地。
1.2互联网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建设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传播和控制国内舆论导向的需要:在互联网上,有80%的信息是美国提供的,世界大型数据库70%设在美国。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正在竭尽全力地利用这种技术优势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对青少年宣扬、兜售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少数发达国家语言、思想、文化的全球传播体系。处于信息传播弱势的国家已经成为被迫接受西方信息的群体。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美国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网络运动实际上是美国意识形态君临他国的代名词。”[2]这就对我们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抓住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以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为借口,在互联网上诋毁和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党的方针路线,竭力标榜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如传播“”等。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传统媒介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理论研究,对于在互联网上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经验不足,对现有信息平台的控制力较弱,使得我们在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块阵地、占领这块阵地。要利用互联网来向全世界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互联网上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1.3联网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建设是争夺网络信息资源,防止“信息霸权”的需要:
正是由于互联网上绝大部分信息的提供者是欧美国家,而互联网对政治的冲击力显著增强,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线趋于模糊,国家政治安全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政治势力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先进技术在网络上强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试图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自已的影响下形成与其相一致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从而建立和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互联网在美国操纵下已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向全世界全时空、全天候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商业理念、外交政策和社会文化,正在发动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无形之中落后的、不发达的国家受到了种种的控制。虽然目前中文信息还不到网上信息总量的0.1%,大部分中国民众在接收信息时受到语言的障碍,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十几年中,由于联合国“多语种通信环境工程”(UNL)的实施,语言的障碍将不再存在。那时,各种信息的影响将更为突出,我们将会面对一个西方文化的大海。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大力加强自身信息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息的建设,才能突破西方国家的信息霸权。
我国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阵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理论网站在互联网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比如不少党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党校网站之间已经形成一张网,成为了一个战斗堡垒。
再有,一些新闻网站和BBS专业网站的理论版在宣传和引导网上舆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宣传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不过,在成绩之外,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1阵地建设中存在大量盲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忽视了对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网站、网页、BBS等网络存在的宣传,以至本来不多的马克思主义网络存在对众多上网者来说仍是个盲点。一是网址大全、黄页是用户获知新网站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大部分网址大全上没有一个明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网址。而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专业杂志(期刊)好多尚未上网。其二网站上的链接是用户得知新网站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占64.7%。可是,我们的企业网站、商业网站都很少有把马克思主义网站列为自己的链接的,而党校网站是我们的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的主力军,其在对外链接中有非党校的网站,可是,后者却未将党校网站设置为友情链接。由于网站之间缺乏链接,其传播面和点击率就可想而知了。其三是网站使用语言方面,中国大陆的这类专业网站全部是简休中文版.没有繁体中文版,更没有英文版。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应该局限于大陆的中国人,还应该扩展到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不应该只是向华语世界传播,还应该面向非华语世界。总之,我们通过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应该跳出只针对大陆受众的旧框框,着眼于整个世界。
相对于互联网上所有网页来讲,有“马克思主义”的网页的比重少得可怜。我国目前“马克思主义”网页数占总网页数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一,其数量大致与一个影视明星的网页数相当。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被调查者从来没有听说过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名字、网址。即便是拜访过马克思主义网站的用户,大部分也不大满意,认为其内容一般,形式单调。其次是数量题材比较单调。大多数马克思注意的网页其数据题材大多是领袖文献展示方面的,而缺乏对其研究(包括论战)等方面发展的鲜活数据。也就是说,这些网站传播的多半是一种静态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动态的、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总体来讲,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影响是小的。
我们说网络是多媒体,它能够以文字、图片、声音相融合的形式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可是我们能够进去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除了少量的图片外,绝大多数网页形式都是文字文本,没有发现声音文本,至于声音、图像、文字相融合的多媒体文本就更别说了。事实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由于技术原因没有原始的声像文本外,列宁、斯大林、时代都有现存的声像文本至于时代以后的多媒体文本更是数量可观。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我们完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声像文本及多媒体文本来丰富网页形式,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建设中国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有对内对外两方面的意义。然而,目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网站似乎忽略了对外宣传功能的开发。正如前面所提及的我们很少有英文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网站发挥对内的功能,主要依靠中文,但是,发挥对外功能,却离不开英文(包括其它外文)。这一现象表明马克思主义网站忽略了对外宣传功能开发的问题。
网站的质量要以其创办人、管理者的素质为保证升博体育。毋庸置疑,对于专业网站来说,其创办者和管理者主要是经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家,其内容是可以保证的。而对于个人网站来说,其内容却鱼目混珠,真伪杂糅。甚至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实质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网站。不少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网站是出于个人兴趣创办的,就这一方面来讲是好事,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即便在民间还是有人关注的;然而另一方面,它又叫我们担心:非科班出身者创办的马克思主义网站,其质量如何保证?
既然问题已经存在,既然挑战不容回避,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采取措施,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互联网阵地。
互联网是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按照同志关于“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3]的要求,努力为我国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事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个信息传播媒介,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我们要在这个系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唯物主义,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同时阵地建设需要有个统一的规划,合理解决要不要在企业网站、商业网站、政府网站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如果要,怎么做;如何保证大部分、乃至所有的阵地网站都上网;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网站的访问量;如何开发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对外功能;如何保证马克思主义网站内容的倾向、创办人的素质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占领互联网阵地,必须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搞好管理。努力建立和完善有效防止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管理机制,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制定与网络政策相适应的有关政策,以加强网络舆论的导向和引导;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规则的制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完善互联网的执法体制,健全执法机构,明确职责,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和分析,严格执法。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的任务是向全世界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鼓舞中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纪服务。其特点是:开放性、理论性、权威性。因此至少应该建设一家有全国影响的权威性网上理论阵地,在信息含量、理论水平、思想高度、传播手段等方面,对其他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起到示范作用。但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中,还没有一家称得上很权威的网站,这就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尽快解决。一是在中央的领导实施下,建立中央一级的马克思主义网站,即建立“中国”或者“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网站,统一有关信息,由用户直接访问中央网站。这样做,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网站也具有权威性,可以发展成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齐名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网站。二是建立以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群。如以全国党校系统为基础,由中央党校设立中央网站,以各省市自治区委党校为依托,建设一个党校网络群。中央党校网站具有全党意义的信息,同时,在中央网站的指导下各地网站分别具有各地特色的信息,既体现中央的统一性,又具有各地的地方性。这样,以党校系统为依托的权威理论阵地就初具规模了。
信息源的建设是网站建设的灵魂,网站的精彩程度取决于内容和质量。而在互联网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信息所占比例很小。大力开发整合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在内的信息资源已是当务之急。这就要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实施,制定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方便各地方各种信息源的不断添加和整合,从而形成全国性共享的大数据库,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浪费。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形成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著作类(已经出版的经典作家的全集、文集、文选、著作、回忆录);(2)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著作;(3)中国历史及党的文献;(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改革开放的成就及党的方针政策;(6)具有较高水准的理论研究论文或著作;(7)理论动态(中国与世界的)、理论难点及热点;(8)有关文物及其纪念地;(9)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除了建设有全国影响的权威性的网上理论阵地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建立省、市、自治区一级的马克思主义网站,发挥地方现有基础设施的作用,投入较少,尽快见效,扩大网络覆盖面。一是可以由党委或者党委委托的部门开办网站,其方式与各地党委办党报党刊的格局基本相同,也可以以各地党报党刊为基础,以各地党报党刊电子版的形式出现。二是可以以公开出版物为基础,及时刊登最新的理论研究论文及著作。三是尽可能提高网站的精彩程度。例如要有透彻、深刻的时事热点评论,深人浅出的理论难点解答,周到而又有针对性的心理困惑分析等,最大程度地吸引群众的关注和参与。四是多开一些讨论专栏。在做好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信仰、拥护、赞成和不那么赞成,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来讨论,以增强群众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可开设专家讲座或专家论坛,定期把知名专家请上网,让群众与专家直接交流。五是针对一些全国性的学习活动(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辟临时性的专题,及时报道活动的进展及主要内容,让大家了解活动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各展所能,走出一条多样化发展之路。
网上理论阵地建设是一项高投人的事业,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投资来源。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结构不太合理,一是对硬件与软件的投资结构失衡,二是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内部投资结构失衡。这种投资结构影响了整体投资效益的发挥。要加强我国网上理论阵地的建设,就必须改善投资结构,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人,保持对硬件投资与软件投资的合理比例,特别是要花大力气,有大投人,切实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网上理论阵地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队伍的任务已经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首先,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新的时代要求这支队伍能够准确地表达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判断力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其次,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灵活应用网络的表现形式,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既观点鲜明,又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完满地表达观点;第四升博体育,要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升博体育。网络传播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就要求有一批具有创造性、开拓精神的同志献身这一事业,去克服困难,探索规律,有所作为。
总之,我们必须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个机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切实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就一定能加强对内对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随着高校网络建设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络日趋深入学生的生活,在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增加,这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辟出了一片新的阵地——“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思想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网络素养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大学生的上网率为84%,而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此项数据还在一直增长。校园网由于具有传输速度快,资源丰富,安全性较高,区域性强,群体结构相对单一等特点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重要的平台。因此如何在校园网所创设的虚拟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就必须发现并解决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不足和问题,积极扩展工作的途径和范围。
校园网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和bbs是学校是教学及相关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平台。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中的的内容引导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校园门户网站应该立足于学校本身对大政治事件、先进精神、重要号召作出及时的传递与反映,尽量能够客观、积极、健康的反映问题。从而消除各种社会不良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积极、先进、健康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论坛的主阵地,并保持门户网站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高校bbs中由于交互性强、自由度较高、包容性强,受到学生的喜爱,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同时也由于论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相关的负面信息,所以要建立良好的论坛环境,还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要引导学生思想的倾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校园网络。
1)建立完整的bbs管理机制。应从学校bbs论坛的实际情况出发,bbs管理使用规定。规定的制定要在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使规范尽量完善。一般可以包括管理层级,权限,责任,日常事务管理,应急性管理等。2)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由在论坛中网络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担任论坛的版主,甚至是管理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参与者能够畅所欲言,还能使学生之间相互监督,自我规范,提高学生自身网络道德,从而还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3)变“堵”为“导”。论坛管理中,简单的删帖和封闭论坛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也容易使论坛失去本来的开放性而流失用户变成一“坛”死水。论坛的疏导可以从言论的内容入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意见和批评要及时予以回复和解决;对某些偏激的言论要予以正确的引导,通过主流的言论使其失去影响和活动空间;当然,对具有恶意攻击和破坏性言论应坚决予以批评和惩罚。另外,要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就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引导性的讨论,并在论坛中开展征文、比赛、游戏等一系列的活动,营造良性的论坛氛围。
专题学习网站顾名思义围绕某一主题进入深入的理解和剖析展开,专题学习网站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展网络讨论和查找、师生共建资源、论坛交流等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网络活动参与程度,使大家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教学效果更为深刻。情境教育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深刻性,在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专题,但通过统计发现专题教育工作网站的起到的作用其实并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网站的浏览量不高,影响范围小。通过分析发现,其实很多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只是简单的将传统书本、报刊中的材料通过网络呈现,网络多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另外一些主题网站建成后,网站内容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专题网站的优势,以上问题在专题网站建设中应该得以改进。
1)网站主题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坚持从学生出发,多选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融于一体,通过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各种多媒体手段使教育内容表现的更为深刻。并且注意及时更新、多多参与互动、注意网站的后期维护,特别是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消息。3)加强学生的“参与”。专题教育网站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网站。它强调开展协作、主题研究和参与学习,整个网站的建设实际上也是围绕主题而开展的资源建设过程,学习者能够在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师生的广泛参与过程。
加强管理并不代表控制言论,而是使用户能够在更健康的网络环境中生活,而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现实中难以解决的还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解决办法。
流媒体时代,随着编辑业务的电子化,与编辑业务相应的网络使用也日渐普及,诸如使用电子邮件来往信函,各种学术期刊的网页被刊物编辑部链接在互联网上等。其最集大成者是,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已经形成气候,使得学术期刊的最新文本被收入和传播。比如CNKI源数据库及其相关的子库,可以通过跨库检索系统(CJFD、CDMD、CPCD、CCND),检索到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内容,包括编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编辑学相关和部分相交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网站的建设,也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编辑业务的运作和编辑学学科的探讨,也开始进入网络范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作为独立学科的编辑学学术研究网站,在网络上的生存与发展却举步维艰,这一态势对编辑学的研究当然不利。因此,为了编辑业务和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应该对该学科的网络生存状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前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本文通过对编辑工作电脑化、编辑学研究网站状况的调查,探讨该学科研究网络化的出路。
关于编辑学学科的定义,本文仅袭用尹玉吉《编辑学学科性质讨论述评》的观点,即“编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有的学科”升博体育,亦即是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体地说,是研究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问。对于编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从理论上说,要求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必须重视部门编辑学研究,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的途径,一是运用编辑学基本理论对不同类别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中抽象出不同类别编辑活动的特殊性;二是将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使两者同时具体化和深化,具有新质。[1]引进这个定义,是为了区分新闻传播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同研究方向。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的建设,保持上升的态势,内中不乏有对编辑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探讨的内容。新闻传播学与编辑学有相容和相交的学术范围,新闻传播专业网站与编辑学网站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如此。
新闻传播学专业网站以新闻传播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信息为主要内容,尽管是专业网站,但由于内容、形态、主办方背景等因素,这类网站亦呈现出多样性。它们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如综合性网站和单一分支网站;学术性网站和实务类网站;机构类网站和个人网站等等。在形态上,除网站外,还有专门的BBS和电子邮件刊物。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中华传媒网”,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回顾传播研究网的建设过程,追求原创性信息及学术品味可以说是该网站的主要特点。再如“中华传播网”(mediachina.net)、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千龙网·新闻社区、京华传媒网、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传媒观察、中国报刊网、慧聪报刊资讯网、网络广告先锋、视联网。此外,中国媒体资讯网、新闻出版教育网、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6969报纸营销策划、中国广电网、五洲传媒、中国网络传播研究、G999传媒频道、传媒工厂、传媒川军联盟、每日传媒视点、媒体资源信息网,史坦国际中国传媒论坛、视听纵横——网络与传播学研究、中国广告网等网站也各有特色,持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就是专业信息的电子邮件刊物。这是直接发送给订户的重要的网络传播形态,可根据不同需要制作成txt、doc、html、pdf等文件格式。目前国内的电子邮件刊物主要依附网站制作发送,是目前反映业界动态最及时、内容最丰富的电子报。作为单独发送的电子邮件刊物,有已停办的《e传播周刊》(e-MediaWeek)。其发刊宗旨是“传播媒介观察、传播现象透视、传播信息交流、传播学术争鸣”,订阅发送为上海索易(,电子邮件报刊制作发送专业平台)。
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网站之所以兴盛,其中的原因是国内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的大量设置。从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在2003年的发展变化看,它有四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劲头;二是新闻逐渐走向成熟;三是门户网站与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设传媒频道;四是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则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某些倒退现象。尽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拥有深厚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然而,由于长期观念上及体制上的原因,这些网站却发展得不如人意,一些著名的编辑专业学术团体和教育院校,甚至还没有一个体现自己学术特色的网站或网页。[2]
其实,与传统的学术期刊相比,学科研究的网络化具有良好的前景,其未来发展应该受到关注,因此,目前传播学学科网站正在不断更新和加强自身建设。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CJR)为例,该网站不断地优化内容,强化网络特点。例如,建站之初设置的栏目中不再适应目前的调整;加强互动,完善搜索功能;更加突出网络特色。做一个研究媒介的媒介,互联网研究一直是CJR的一个强项。CJR的研究者指出,它可以更加大张旗鼓地扩充互联网研究的分量,成为一个中文互联网研究的信息源、资料库,观点的平台、意见的市场。[3]这点,反衬出与之相关的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状态更加显得停滞不前。
应当看到,编辑学专业网站的创办和发展,对编辑学业的发展和对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术成果走向编辑业同人,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成为研究者的信息源与资料库,可以扩大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可以推动学术批评风尚的形成,可以构建专业知识传承的平台,可以增加网络中的中文专业资源。
目前编辑学的学术网站的类型,沿用《关于中国人类学网络进程的思考与设想》[4]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网友创建的个人网站。这类网站如:“编辑学在线”(edweb.yeah.net),该站建于1999年,主题为科技期刊编辑学和网络出版,站主吴小勇,为《编辑学报》编委。“编辑出版人沙龙”(epsalon.com);“编辑生活网”(wyjy.net),版主伊扬,自由编辑,某生活类期刊编辑部负责人。他希望通过“编辑生活网”这个个人平台,展现自我,加强与各位文友之间的联系,沟通信息渠道,拓宽大家共同发展的空间。这类网站多是编辑中的“网络发烧友”创建,多侧重收集编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料,在耕种自己的园地,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能丰富学术的公共空间,促进学术的传播,是网络中最多姿多彩和最有生气的网站。由于站长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兴趣所限,个人创建的学术网站总体上水平参差不齐,原创文章较少。加之站长的学术兴趣变化和建站所需要的巨大精力付出,这类网站后续发展乏力,甚至有相当一批网站已经倒闭。当然,新的网站也在不断地被创建着,继续推动编辑学学术的多元化发展。这些个人网站现存的问题是:在网上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前只能局限于虚拟空间,供同行交流,无法得到现行学术体制的认可。这类网站的建立出自于创办者的个人爱好,其网站一般空间容量不大,储存的信息十分有限。同时,要靠个人的精力来维护更新,也大大影响了时效性和信息密度。因此,访问量不高,影响力不大。这类网站的生存力最为脆弱,经常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二)、政府机关及其所属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政府机关与编辑学相关的网站,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网站,属于政府上网工程的一部分,但这个网站的内容主要为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大众传媒的管理法规以及业界动态、统计数据等,具有权威性,因而,本文也将它们纳入专业网站范围。政府所属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建立的网站,如北大和社科院建立的网站以及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期刊网、中国研究网等,这类网站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也大小不一升博体育。其中,较为成功的网站如“出版科学”和“中国传媒网”等。
“出版科学”(cbkx.com),是同名的平面刊物的电子版。《出版科学》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编辑学会主办,其办刊宗旨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总结介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的编辑出版经验,促进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体现办刊宗旨,辟有多种双名专栏,如《专论·特约稿》、《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编辑史·出版史》、《多媒体·网络出版》等。“出版科学”依托于“湖北新闻出版网”,其在编辑学研究的贡献是,提供了大量的编辑学论文电子文本和与编辑工作相关的文件,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中国传媒网”,由北京国新中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依托政府资源,发挥行业优势,通过中记传媒网权威的业界资讯和全面的政策法规,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为传媒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并以产权为纽带,整合传媒资源,积极地介入传媒投资领域。中记传媒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者网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中国记者网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以服务传媒人士为己任,为行业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中国传媒网”下联的“中记传媒网”(mediainchina.com),在“学术与教育”专栏下,有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内容。
(三)、民间的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这类编辑学研究网站多是各类编辑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介绍编辑业消息和编辑学理论,并推荐编辑同人的书籍等。它们在网站建设方面更侧重展示自身形象,突出自身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兴趣,其发展多依赖于相关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自身的发展。网络为编辑界学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个人研究文集的平台,从而促进了编辑学术研究成果的大范围的传播。这一传播的方法,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学术体制的束缚。如“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网站(cujs.com),这是一个常设的学术团体门面网站,主要栏目有编辑论坛、学会会讯、学报导读、相关文件以及介绍研究会参加单位等。总体来看,这一类网站页面较为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在时效性和服务功能上远不够理想,目前仅仅能起到展示窗口、介绍编辑学会日常工作等作用。而且,有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了“死页”,如“编辑与现代人”(go6.163.com/interland),尤其遗憾的是,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学报研究会迄今没有一个独立的学术网站。
(四)、编辑学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创建的网站。这类网站通常是编辑和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类报刊的网络版,主要是将其平面载体的内容全部或部分上网。这类网站与“母体”网站密切相关,它们大都是新闻媒体旗下的刊物。总体来看,这类专业报刊在新闻传播业界有着广泛影响力,但其网站(网页)形态和内容大部分十分简陋,网络传播影响力明显不足,有些还成了“死站”,如“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sueditor.best.163.com)。
(五)、BBS及电子邮件列表刊物形态。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大都设有BBS,如中华传媒网的传媒社区、千龙新闻社区的“横评竖品传媒论坛”等都办得很出色。这些新闻传播专业BBS讨论区的设立,对扩大网站的影响,提高受众参与度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对于编辑学而言,这类BBS中最具人气的是“西祠胡同”(xici.net)中的“传播媒体”(xici.net/main.asp)讨论区。这实际上是一个论坛群,包括数十个子论坛,其中直接与新闻传播领域有关的有“新闻人”、“传媒研究”等栏目下的子论坛。而在这些论坛中,最相关的要算是“编辑的家”、“图书编辑俱乐部”、“美编之家”。“新闻传播研究”论坛则主要以学术探讨为主,经常转贴学界人士的论文、文章,并且经常有版主自己的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文章。
一个学术网站的生存状态,一定是与这一学术学科研究的生态相连的。而目前编辑学学科网站的生态状况不很乐观,也应是我国编辑学界学术研究单薄的一个相互映证。
从编辑学的学科网站情况看,不少网站仍处于起步阶段或低水平运作阶段,网站的功能和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尤其对编辑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业组织机构、专业报刊和专业科研教育机构来说,网站目前状况与它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具体说来,目前编辑学专业网站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原创内容少,网站上的很多内容都是转载印刷报刊上的文章,或是转载其他网站上的内容,雷同现象严重;更新速度慢,时效性差。缺乏英文版、繁体版,极大地限制了通过这一平台与国外海外同行的交流;表现形态简单;数据库及检索功能欠缺或欠佳;网站推广力度不够。
以网站与数据库的链接而言,很多网站缺乏重要学术数据库的链接支持,再就是网站的搜索功能缺乏。在网络资源铺天盖地的时代,只有依靠成功的搜索引擎,才能在网络中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网站内部信息的搜索,也是如此。此外,现在不少网站在其正文下面往往有“读者评价”一类的设置,这是读者和作者间的互动,如访问量很大的携程网,访问者可以看到并且参与对此文的反馈,作者也能进行辩驳。这是对传统期刊的典型的颠覆。海外同类型网站,不仅提供最新刊发的文章,还提供对以往文章的搜索查询,如“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站”,其主页是当前文章,但同时提供自1991年到现在的全部期刊内容,并可检索;再如台湾中华传播学会网站亦建有中文传播学资料库、传播研讨会论文、台湾电影资料库、电讯传播产业资料库、各校博硕士论文等较完备的数据库。应该看到,国内的“中华传媒网”(academic.mediachina.net)对此也花了很大工夫,只是该网的发展势头目前受阻。
从编辑学的研究情况看,由于传播业本身的进展,编辑工作以及编辑学学科的内涵都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从传播方式看,传播渠道大大增多,使传媒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有了可能。除在原有形式上翻样出新,如报纸增加印刷版次、即时更新已经报道的内容、增辟专栏或专页、丰富版面色彩和内容等外,最明显的特征是平面媒体进入网络传播,纷纷开办电子版,最大限度地向受众提供信息。随着高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大众传媒之间的分工和竞争越来越突出,对在新闻行业就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报刊图书编辑从业人员要求的业务技能中,包括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采集、制作、传送信息,以适应网络化传播的需要;要能掌握专门知识,以适应媒体对象更加细分化、特定栏目增多、报道要求更加深广和专业的形势等。
因此,网络时代的编辑,应该具有使用网络这一媒介的能力,包括通过网络探讨编辑学科,了解该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的能力。但是,仅从学术期刊的编辑界调查情况看,对电脑和网络利用基本现状总的情况不甚乐观,除了一般文字处理和网页浏览外,学术期刊的编辑利用编辑学网站上的学术资源的情况不很普及,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的情况更不普及。可以说,除了喜欢在网络上冲浪的部分编辑外,利用网站的BBS进行编辑学网上交流的情况几乎凤毛麟角。这是相对于全国9165种正式出版期刊的在册编辑人数而言[5]。编辑上网人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交流人数的情况都不容乐观,这也是编辑学学术网站在网络上惨淡经营的根本原因。
对于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所涉及的问题,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诸如学术论文的著作权问题;学术观点的原创性问题;学术网络的生存空间的问题;学术研究者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与现行学术机制兼容的问题;网站经营的经费问题等。
学术观点的原创文章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编辑学网站的非赢利性,使得网站的投入有限,基本上处于低成本维持运作状态。即使有原创的学术文章在网站上首发,也无力支付稿酬,更何况网络上发表的论文,在目前的学术认可体制中,完全没有一席之地。因此,作者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将学术成果上网。再如,网站经营的投资问题更加严峻。创建一个能够被学界公认的权威、优秀的学术网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而且,这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而共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站,共同开发电子资料数据库等,更要靠相关单位规划。而且,学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必须有学者的参与,它不仅仅是技术或网站管理人员的事情。其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学术态度、学术知识、学术背景问题,涉及到学术内容资源的编辑和栏目设置问题,没有学者的参与,网站管理者很难知道网站的读者们(主要是学者)的需求和评价,网站的实际效果。要有热心人。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编辑学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编辑学学术网站建设完善和加强的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
[1]陈景春.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A].建设完备的编辑学大学科体系[C]出版科学,2003,(2).
[3]陈一、陈惠娟.“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探析[J].新闻实践(电子版),2003-12-1(GSM+8北京时间).
网络因具有广播、电视、电话等传统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日渐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人TimBerners―Lee认为“Web的力量在于其普遍性。能够被任何人访问,而不论其是否有残疾,是Web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设计时为了美观和更吸引人注意而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等技术,而未考虑到特殊人群的上网需求,因此导致一大部分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访问到其中的信息,平等地享有网络带来的利益。这极大地违背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信息公平利用”的要求。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不懈努力,展开了网站无障碍建设方面的研究。
我国亦如此,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对网站无障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本文目的即在于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网站无障碍方面研究的成果,分析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网页无障碍是网站无障碍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网站无障碍的研究都从网页无障碍开始。网页无障碍译自“web accessibility”。关于“accessibility”,有的译为“可访问性”或“易访问性”,有的译为“可达性”、“近用性”、“无障碍”等。在2004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正式把aeeessibility翻译为无障碍,故本文也采用“无障碍”来表述。而“web”也有“网页”、“网络”的不同译法,还有以“website accessibility”为主题的研究。鉴于译文有差别,为了相关文献搜集齐全完整,笔者分别以“网页”、“网络”、“网站”与“无障碍”、“近用性”和“易访问性”分别组合进行摘要检索;然后,又以“web accessibility”为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力求将“web accessibility”译为其他解释的文章也涵盖在内。最后,去除重复文章,经整理统计,共获得期刊文章84篇,学位论文13篇。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在网站无障碍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和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大部分文献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关于无障碍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尽管对access,bmty的翻译不同,但几乎都引用WAI(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网络无障碍组织)关于网页无障碍的概念,即认为网页内容对于残障用户的可阅读与可理解。同时指出,提高无障碍性也能让普通用户更容易理解网页内容。
在网页无障碍建设的意义方面,蒋淑君从互联网带给残疾人的优越性谈起,分析了不同残疾人群的无障碍网页需求及设计要求。樊戈分析了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后,从意识、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就如何构建国内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环境进行了探讨。
网页无障碍的实现需要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张家年等阐述了新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背景以及其中与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联的条款;讨论了该法在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如何利用《残疾人保障法》为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并提出将《残疾人保障法》和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链接起来;贯彻和执行无障碍设计原则理念等策略。章品等在对美国信息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最后探讨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对我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建设的启示。孙祯祥等还对澳大利亚各个层面、领域有关信息无障碍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了部分梳理,希望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为了保障所有人拥有均等的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机会,需要构建无障碍的网络环境。陈子健等对建构无障碍网络环境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帮助人们对网站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指导网络设计开发人员的实践。
目前,国际上在解决网站无障碍问题时,主要从开发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规范网站设计这两个方面着手。规范网站设计是在服务器端对网站内容提出设计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是从网站的设计上去除障碍,以使残障者能借助辅助设备顺利地访问网站。规范网站设计要从网页无障碍的设计标准人手,国内的文献主要以介绍WAI颁布的一系列规范文件及美国的508标准为主。吴英桦则主要介绍我国互联网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标准的立项背景、标准的制定过程,并介绍了标准的技术内容,最后介绍了标准的应用推广情况。
网页无障碍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也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樊戈等在分析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根源基础上,分别从实施基础、核心人物和根本保障三个环节对Web资源实施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霍利分析了国内网站可达性的设计现状后,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提出了改进方法。同时设计并开发了测试工具WAET。该工具可以测试基本的可达性问题,并能够修改级别错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赵洋等针对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的不足,讨论基于XSLT的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设计思路,阐述网页易访问性评估指标的设定,分析指标设计的规则和实现方法。孙祯祥等参考WAI所的WCAG1.0及国内外无障碍网站相关信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中文网站的特点,总结得出符合中国实情的中文无障碍网站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此外,网站无障碍实现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有人研究。陈子健等通过对一些网站进行无障碍检测发现网站导航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无障碍设计原则,为网站导航无障碍设计提出了一些策略。丁文洁结合国际上的无障碍网页开发原则和规范,分析并提出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即SMIL技术)可以解决多媒体播放在视觉无障碍网页设计中的可及性和可控性问题,重点研究了利用该技术解决网页中动态图像的视觉无障碍优化面临的问题。
在所有中,视障用户在访问网站中所要面对的困难是最多、最复杂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资源首先是一种视觉资源,视障用户必须借助于各种软硬件辅助手段,以非视觉的方式来访问,因此大量研究以视障用户为视角展开。孙庆华通过
调查法、观察法等深入全面地了解视障用户不同于普通用户的网络访问方式和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网络访问中的障碍体验和无障碍需求。最后,针对在工具测试和用户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描述视障人士的障碍和需求基础上,依据通用设计原则和WCAGl.0,提出了针对视障用户的无障碍设计原则,为WCAGl.0的运用提供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参考。王雅溪针对视障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现今网络界面中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存取障碍问题,通过深入了解视障用户的生理、认知、心理、行为等特点及上网习惯方式,分析由此形成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要求,进而提出针对视障用户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设计原则。杨金转分析了视障人群在使用网络课程时可能存在的障碍,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部分网络课程页面无障碍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理念,研究如何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元素、用户界面的布局以及如何提高其无障碍访问。
除了针对视障人群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有针对其他人群如老年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进行的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
由于无障碍理念的广泛传播,国外已经将这一思想广泛廊用于各行各业的网站设计中。有研究表明,在对无障碍需求方面,政府排列第一位,其余依次为教育、图书馆、新闻组和在线期刊、公共设施、交通、医院、银行等。我国学者分别对政府、教育、图书馆领域的网站无障碍建设情况展开了研究。
2.4.1政府网站肖卫兵在阐述政府网站管理的重要原则――可用性原则时认为,该原则包括可访问性和可使用性两层含义。这是首次在政府网站管理中提及可访问性的问题。毛家菊认为政府网站的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仅体现在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体现在针对特殊人群提供多种服务途径,并指出这是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建设趋势。武晓鹏分析了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的必要性和我国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后,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提出建议;最后认为,只有政府充分重视自身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逐步克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认知误区,真正建立起贯穿于政府门户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意识,才能够更大程度提升政府门户的公共服务效能,从而保障残障人士应有之权益。他的观点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周晓英等具体分析了国内外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的政策、标准和举措,最后对我国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法律法规层面、标准构建方面、评价体系方面等宏观方面的对策。唐思慧从分析了电子政务与信息无障碍的关系人手,从普遍设计原则与无障碍标准两方面探讨电子政务信息无障碍的实现。夏义从政府网站无障碍性原则的概念探讨出发,明确网站无障碍性的内涵包括网页内容无障碍、网络应用无障碍以及它们与辅助产品和技术的兼容。同时,系统介绍了一些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等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制度规范及做法,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差距与实践进展,并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郭金兰认为政府网站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课题涉及法律和政策制定,Web技术标准和用户本身等诸多因素。通过中外比较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几乎完全忽略了网站内容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的原因:立法的空缺,未将可访问性作为政府网站测评指标之一以及政府网站开发者完全忽视Web可访问性技术和标准。钱小龙等阐述了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理念的必要性和建设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背景,研究分析了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特征,并详述了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的基本技术要求。最后提出推进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站空间无障碍发展进程的建议。
在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也有对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状况进行的调查。王静生等以我国省级电子政务网站为代表对当前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在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建设中要转变电子政务服务观念,完善相关法律;完善电子政务网站开发技术和遵循相关标准等策略。霍利等为了了解中国网站可达性的现状,依据WAI的WCAG.0,选用Bobby软件作为测评工具,在线个网站。基于测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网站可达性的比较性研究,总结了中国网站可达性的发展现状,并对政府和网站相关人员提出一定建议和要求。
2.4.2图书馆网站李院在我国学术界开启了网站无障碍研究的先河。他阐述了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含义,探讨了影响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各种因素,并指出建立可访问性良好的图书馆网站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图书馆网站的可访问性测试。钱国富等。分析了在图书馆网站中进行无障碍建设的原因,指出无障碍建设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视障残疾人的特殊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刘炳芳在WAl制定的网页内容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阐述无障碍网页设计的必要性,指出无障碍网页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结合图书馆网站开发的特点,提出图书馆在网站无障碍化设计中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张炜等遵照我国网页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及WAI的WCAG2.0设计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网站不仅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而且还实现了网页设计无障碍、内容呈现无障碍、辅助技术兼容无障碍、后台管理无障碍等无障碍技术在网站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2.4.3教育网站教育网站的研究包括教育网站无障碍和网络课程无障碍两个方面。孙祯祥等认为WAI开发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对网站健康有序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测试了我国一些学校网站的主页后,发现当前教育网站的设计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王佑镁参照由WAI的WCAG1.0,借助于Bobby Online的在线评价工具及人工检测工具,采用抽样调查法对2003―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进行了可及性检测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10%的网上资源在可及性测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指数,大多数网上资源都有网页可及性错误。通过可及性参数分析与评估可以为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赵洋等也对我国精品课程网站易访问性进行了评估。不同的是,他们对2003―2007年度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易访问性抽样评测和分析,结果与王佑镁的发现类似,大多数网站都有易访问性问题,最后对改进精品网站的易访问性提出对策。
除了基于测评的理论研究外,在教育网站无障碍方面还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研究。张家年等介绍并分析了IMS开发的IMS AccessForAll系列规范,提出基于IMS AeeessForAll规范来指导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张家年论述了教育网站易访问性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型,并从媒
体获取和教育教学信息理解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黄璐则从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入手,在研究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依据后,阐述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提出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框架。根据提出的设计思想,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进行了开发、检测和评价。文剑平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套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陈子健针对教育网站研发过程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怎样进行无障碍开发。最后介绍了教育网站无障碍检测方法。杨金转则对我国45个和国外15个网络课程的首页和二级页面进行A-prompt自动检测数据分析,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无障碍设计原则和应采取的操作,并介绍了使用A―prompt软件对特定问题进行修复的过程。张燕还对网络课程无障碍建设进行了微观方面的研究。
总体而言,我国的网站无障碍研究从2000年的崭露头角,经过10年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无论是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涉及:既有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必要性、法律基础和环境等总体性理论的分析,也有以不同用户为视角进行的专门研究;既有对网页技术标准的探讨,也有对具体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和教育网站等专门领域的详细论述。从表面来看,我们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网站无障碍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WAI认为网站无障碍有7个组成部分:内容、用户(网页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等)、辅助技术、用户、开发者、开发工具、检测工具。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对网页内容制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对检测工具只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开发工具则仍停留在介绍阶段。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国目前虽然也进行了网页无障碍研究,但并未推动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实践的部分原因。由于我们只对网页无障碍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缺乏另外两端的研究,使得网络开发者不清楚如何开发出这样的网页,而用户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网页,就好比设计好了路的蓝图,至于怎样铺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却还未研究。
我国对网页无障碍方面的研究尽管始于2000年,但只是浅尝则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我国学者为了解我国网站的无障碍建设现状,借鉴国外研究的方法,通过检测工具对网站进行实地检测。但检测得到的大量数据仅用于说明现象,而并未对数据做具体的、多角度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来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致使研究停留在表面。再比如,网站检测和评估是判定一个网站有无障碍的一种重要方法,WAI网站上提出了网站无障碍评估方法主要有专家检测、自动工具检测和用户检测三种方式,而最佳的评估方法是三种检测方式的综合。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仅使用自动工具进行网站无障碍检测(例如Bobby软件),而并未深入探讨选择此种检测方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客观性。
从文献的作者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教育技术、信息管理学及部分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如果再将这些文献的作者进行分类的线篇硕士论文甚至只源于一个研究小组的成果,即孙祯祥教授组织进行的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平等意义上的无障碍网络环境构建研究”。可见,从事网页无障碍研究的其他研究主体确实寥寥无几,这直接导致了研究范围狭窄等问题。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领域学者从多个视角人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网站无障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复杂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网站无障碍的实现除了网页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涉及其他因素,还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广泛分析和深入研究。比如,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来说,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的相关人员主要是网站开发者和用户,所以需要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鉴于用户在网站检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进行开发者端和用户端的沟通研究;从环境保障角度来说,除了网页无障碍技术指南外,还有检测和评估技术及法律政策等因素。这些都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必要条件,因此都需要深入研究。
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网页无障碍建设的建议总无外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指南标准制定方面和意识宣传方面。然而,从国外研究情况和实践情况来看,在网页无障碍的立法、标准都具备的英、美等国家,其网站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无障碍程度。可见,法规和标准是网页无障碍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导致网页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其他因素。
当前研究中,对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实证研究的缺乏导致对网站存在障碍状况了解不足,因而不能提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进行的大量网站无障碍水平检测的研究已经证明,只有通过网站无障碍测试和评估才能证明一个网站遵守网页无障碍指南的要求与否,进而帮助网站开发者找到可能存在的网页利用障碍,提高网站无障碍水平。
纵观网络文化发展,有序与无序并存,繁荣与杂芜共生,文明与低俗交织。它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广泛的参与性、多样的娱乐性和服务的贴近性,全方位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表达方式、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如何深刻把握网络文化传播和生产规律,积极拓展江苏网络文化产品的广度与深度,使其与江苏文化大省的地位相适应,在多元中彰显主导性,在繁芜中突出正能量,已经成为江苏省推动新兴媒体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迫切课题。
审视网络文化,我们不能不关注生产、传播、接受和互动这几大环节。在新技术和市场化的引领下,网络传播载体日新月异,其传播方式也令人目不暇接。总的来看,呈现出“六化”趋势,即传统媒体网络化,网络平台集成化,图书出版数字化,移动手机媒介化,信息传播“微”型化,新兴媒体主导化。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与方式,必然催生出多元化的网络文化生态。
“媒介”创新已成为我国新媒体发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新媒体运用,还是新媒介形态,近年来均已获得高速发展,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
中国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新型媒介形态,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20种。其中包括:网络论坛、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搜索引擎、播客、博客、维客、社交网站、微信、 QQ、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电话、网络报、网络杂志、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电子书、电子报等等。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2011年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大网络的日趋融合发展,新媒体以及大众传播的网络化发展态势更是日新月异。
当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之时,其实新媒体就已同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它以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全面而又深刻地重构着中国的传播格局与文化生态。
互联网时代,载体即媒介,平台即资源,它是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播介质及其渠道的创新、拓展与垄断,早已成为新媒体巨头们竞争的焦点。时下,传播渠道兼并大潮此起彼伏,屏幕争夺战愈演愈烈,指尖上的跑马圈地方兴未艾。从全国互联网巨头竞争态势看,三足鼎立“TAB”(腾讯、阿里和百度)新格局已经形成,PC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圈地也已完成。
互联网的发展拥有着无限变量,我们只有全面把握新兴网络的传播规律,才能更为清晰地了解网络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网民们的个性需求,不同性质的网站有其自身的市场定位及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布局。
在国内占据搜索市场80.65%份额的百度,2012年的一组数据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网站优质资源分布——社交网站33%、综合社区12% 、图片7%、新闻7%、小说7%、视频5%;
百度用户主动搜索分布——商品需求12%、视频12%、新闻8%、图片8%、游戏8%、小说6%、综合社区5%;
不同网站内容分享量占比——社交网络12%、休闲娱乐10%、游戏10%、新闻媒体8%、在线%。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网站优质资源的分布、网民文化消费需求态势以及不同媒介的传播影响力。
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看,优质网站主要有以下几类:新闻门户网站、党务政务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和社区网站。这些网站是中国网络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主渠道。在调查中我们发。